发布时间:2020-07-05来源:重庆公墓网
公公和婆婆是做小本生意的,一辈子就守着他们那个豆花店。这个县城许多人都认识他们两老。
他们生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,个个都供了大学,大学毕业后,小叔子和小姑子回县城工作了,一个在税务局,一个在收费站。
我们一直在武汉,只是家里有事才会回来。
一直以来婆婆和我很亲,总是叫我闺女,每次我回来看他们,她总是会给我做好吃的带上。
特别是每次回来,她早上五点和公公做好要卖的几缸豆花后,一定会给我盛满满的一碗藏在柜子里,还用个盆里面放上热水养着温,因为她知道我每次回来都会来店里帮他们卖豆花的,又不忍心那么早叫我,总是叫我七点再到,因为那时才开始忙。
那碗豆花,我吃起来很幸福。
而婆婆也很喜欢我来店里,逢上年龄跟他们差不多的老熟人,她总会笑眯眯地跟人说,这是我闺女呢,大儿子的媳妇,在省城当医生呢。
人与人之间还真是讲缘份吧,也不知为何,我与婆婆就是相处得特别融洽,像亲母女一样。
婆婆与公公的感情也很好,一辈子的豆花店,让人们记住得说不清到底是豆花的味道,还是他们相爱的味道,婆婆说,那几口缸,装了几十年的豆花,都有豆香了呢,我还笑着说这是宝贝呢,说等以后他们不在了,我就要把这几口缸搬到武汉家里去,养鱼、装米。
婆婆听了就会开心地笑,说一定把它们给我好好照看着,这还是她父亲留给她的嫁妆呢,以前穷,她父亲也没啥留给她的,就只有做豆花的老手艺和老容器。
也许是他俩的感情太好,去年两老一块儿病了,同样的肿瘤,我把他们接到武汉治,但是效果也不好,半年之后,他们一块儿走了。
他们走之前,我们问他们是回老家还是留在武汉,一般的老人都会讲落叶归根,但是他们说就在武汉,于是我们给他们买了在一块儿的公墓。
婆婆走前叮嘱我说,那几口缸给我留着,让我们一定要回去分家,不管怎么分就不要计较,但是那几样旧物一定得要。
我们回去后,小叔子和小姑子已经列好了清单,说父母这几年供我们读大学,还有成家买房,欠了三十万的债,并说,如果我们要他们的旧房子,就要承担债务,不要房子就不用承担。
小叔子的手段我们一看就明白,他老婆做生意的,家里房子有几套,小姑子的老公也有几套的拆迁房,他们的家境怎么可能会有老人帮他们买房欠了债之说,再说公公婆婆肯定不是那种人,他们不会欠钱的。
不管什么情况,我们都不争,即使公公婆婆的老房子很大,我们也不争什么。我们只是请了一个师傅,把店里的五口大概床一样高的缸给运到了武汉。
老人照看它们还真是仔细,缸内壁,擦得亮亮的,缸外捆包着厚厚的棉垫。
运回家后,我见那些棉垫很旧了,心想这大概是老人多年卖豆花的经验,怕豆花凉得快,就这样包着保温,但是现在不装豆花了,就剪拆下来想维持原样吧。
结果拆开才知道,它们的年代应该有些年代了,上面有字有图案,老公请博物馆的同学来一鉴定,果然是一百多年前的,虽然不是特别名贵,但是却很有收藏价值。
原来,婆婆和公公对于子女的心思,啥都看得清,啥都料得到。
我买了新的棉垫,仔细把它们像婆婆那样包起来了,我们现在把它们当宝贝,更多地是对他们的岁月,他们的人生的敬重。
页面链接:https://www.cqa1.com/binzangwenhua/217.html
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,本网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,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,相关信息敬请以权威 部门公布的信息为准。
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稿件均为转载稿,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如有内容等问题请在30日内 与我们联系。
上一篇文章:三点工作推进丧葬礼俗改革和生命文化教育
下一篇文章:九龙坡吴女士选墓落葬感谢信
优惠信息100%真实
涵盖最全陵园信息
最优秀的顾问团队
万千家属共同选择
所有交易公开透明
扫描二维码,关注重庆公墓网官方微信 殡葬习俗讲究不用愁!
战略合作、商务洽谈,请发 邮件至cq114#163.com(#改为@)
殡葬综合问题咨询
渝ICP备18014253号-2
CopyRight © 2011-2020 All Rights Reserved.重庆公墓网 版权所有